首页>经验分享>对外汉语教师的认识误区(上)

对外汉语教师的认识误区(上)

2020-05-08 16:42:38 2528


        误区1:我是中国人教汉语有什么难?
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外语,然而那些金发碧眼的外教们是否有从业资格?他们系统地学习过如何教英语吗?他们是否熟练掌握了各种教学法?同样的,对外汉语教师们是否经常听人说:“从小说汉语,教汉语有什么难的?”更为要命的是,是否你自己也是这样认为?
一个学生要买水饺,开口问:“老板,睡觉多少钱?
可以说“我在教室里”,为什么不能说“我在北京里”?
无论外行怎么说,我们自己一定要树立“专业”的理念——教汉语是一门“专业技术”,要认真严肃充分地对待每一堂课,每一个问题,否则还真的可能成为“什么人都可以上课”的那种教师。
       误区2:读错音、写错字、说错话
请大家读“气氛”,再去查字典看看对不对;
请大家写“九、比”,再去查笔顺对不对;
请大家回忆在课堂上是否常用类似于“你有V……?”的句子?
你是老师,是汉语母语者,你应该教规范、正确的汉语。
   误区3:过度使用英语等媒介语
也许你会说,当遇到零起点的学生,不说媒介语简直是鸡同鸭讲,无法交流!尤其是面对那些不会汉语也不会英语的学生,肢体语言、绘画都成了最初的交流方式。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,教师常常碰到不知该如何解释的“词穷”之际,这时大多数人会搬出媒介语来解释,并且似乎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。
其实这并不可取。
第一,有的学生听不懂媒介语;
第二,你的解释就一定正确吗?两种语言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并不多,何况还有虚词、语法和句式呢;
第三,造成学生语言依赖;
第四,教师变“懒”,不从汉语教学角度思考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完美地解释。
在实际教学中,有少量的媒介语或许无法完全避免,但是千万不要把媒介语当做一根拐杖,离开它就无法前行。正确的态度是能不用就不用,想方设法地不用媒介语。
比如很多人都知道,在泰语中,“萨瓦迪卡”是“你好”的意思。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“萨瓦迪卡”同样也是“再见”的意思。如果在汉语教学中只用泰语解释,当你遇到刚见面就跟你说“再见”的泰国人,你会不会一头雾水呢?
  误区4:常用“语感”或“习惯用法”搪塞
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,经常会发现有些题能答对却自己解释不了,老师问起原因,很自信地说一句“全靠语感”。老师也会经常说这个句型是习惯用法,要好好记住。那么这个“语感”又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“习惯用法”又是什么呢?
所谓语感其实是建立在语言者熟悉的语境下,在经年累月的日常积累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模式,即语言习惯用法。但是对于外国学生来说,他们接触汉语的时间是有限的,很少有外国学员是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的,不存在熟悉的语境,也没有长久积累。汉语教师以“语感”、“习惯用法”这些词来搪塞学生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,学生一定会觉得老师非常不负责任,从而对于汉语的规范性产生怀疑。
对外汉语教师虽然最好能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”,但毕竟不是百度,也不是百科全书,不可能什么都知道。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不能马上解释的问题,是不是可以委婉地告诉学生,你需要查一下资料,确认一下,下次告诉他呢?当然,你下次课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正确答案呀!
  误区5:表述超过学生水平
你的课堂上可能出现过以下情景。
情景一:解释了半天的生词学生还是疑惑地望着你;
情景二:有没有你觉得很简单的地方,学生却问为什么;
情景三:你精心设计了小组活动,吐沫横飞地说完规则后发现——学生瞪着水汪汪的眼睛看着你,静静地。
换位思考一下,我们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,如果老师一直用着标准BBC或者VOA专业播音员的语速授课,我们一直处在老师说的是什么鸟语,完全听不懂的状态,还有信心继续学习吗?
汉语课的备课基础之一就是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真实水平,他们到底会哪些生词,哪些语法句型?在熟知这些之后,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用词的难易、说话语速的快慢。
小编此时想吐槽一下,那些长期教零起点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师,每天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学生交流,导致他们现在自己的语言能力都退步了呢,根本不会说长句子!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朋友,一定要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啊,多和他们聊天,多说难句子!

下一篇:对外汉语教师的认识误区(下)

返回顶部

关注我们了解更多